第20章 胡化汉家人(1/2)

作品:《宋时风韵

李易的欣然应允,也让魁梧少年非常高兴,也就收罗了马匹回去。路上唠嗑倒是说了很多,少年的父亲是汉人,母亲是回鹘人,姓刘名奎,住的部族却是回鹘人聚集区。

他那句关中陇右刘姓多是前汉皇族,让对方喜笑颜开,态度更加殷勤,谁不喜欢攀高枝啊!

部落并不算太远,应该说是不大的镇子,主要是回鹘人聚集,当然也有汉人、吐蕃人,属于那种各民族杂居地区。、、镇子里有一条并不宽敞的街道,两侧都是低矮的住房,四周也有散落的毡房,汉胡搭配的颇有色彩,浓浓地异族风情扑面而来,一步牛尾道真是两重天,当年夏族老祖宗发源的边缘地带,如今成为汉胡杂居处,真让人百感交集。

在李易的理解中,从种种历史古迹判断,所谓三皇五帝并非传承那么简单,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五帝夏族部落,以蚩尤尾代表的三皇华族部落,出于长期的相持状态。经过整合的黄帝炎帝势力,涵括山西、陕西和甘肃东部,两大部族最终演变成决战巨鹿。

蚩尤战败代表华族部落的衰败,先进文明被落后文明所征服,进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融合,奠定了华夏的格局,至于说落后征服了先进,看看良渚文化就会明白,黄帝炎帝控制区,并没有超越良渚的因素。

姬周更是发源渭水西和甘肃东南,巩州在上古绝对是属于正统华夏领地。

当然这是李易的个人观点,也是历史的争论和假设,题外话不提了。

却说,刘奎住在镇子的南面,家里有这小院,房舍内却不同汉家摆设,而是木质结构地板,部分铺着厚厚的粘毯,家具简单无几,也就是粘毯的矮几上,摆放几盘果子。

一位灰白胡须的布衣老者,盘坐在毡垫上,目光半闭半张,着实浑浊不堪。

“这是家父。”刘奎轻轻说了句,又对老者稍弓身子道:“爹,这位是青城游方的羽客。”

“原来是南朝来的小道长,请坐。”老者扶着胡须,眼睛眯着成了条缝打量李易。

李易感触到戒备的目光,知道这可是老狐狸,立即打个稽首,恭敬地道:“贫道见过老宿。”

老者态度淡然,待李易盘膝坐下才道:“牛尾道艰难,再说巩州地面不太平,却不知南朝还能放行。”

巩州自然还奉金为正朔,可以说和大宋处于敌对状态,就算有商贾相互往来,那也是官方的,私人很难得到通行许可,韩家的回易也是见不得光的。

如此,那些僧道的行走,只能限制在本土,想要离开国境是千难万难,至少需要四川制置使司的官牒,他在道观也曾听说过,老者有意无意提起,显然是质疑他的到来。

最让他侧目的是,老者左一口有一口南朝,平心而论,他对大宋行朝并无特别归属感,却无法认可汉人用蔑称,要知道南朝可是胡人强权对汉家的蔑称,甚至有看低一等意味。

让他来理解的话,汉唐辉煌的时代,无论是称雄西域还是天可汗,百族无不是中国附庸,低于汉家一等的存在。此话无异于后世的那些所谓持卡者,有意无意卖弄高人一等的身份,实在让人无法心生敬意。

“官府自然不能让贫道出关,却因求取全真真道。”既然放下心头尊敬,他也就满口胡扯起来。

“原来如此,可惜陇右地面多佛老,道门衰落了。”老者抚须感叹道。

李易自然明白,蒙古人崇尚喇嘛教和景教,道门一直就不是对手,只是教统争夺和他没关系,当年进入道观为了生存,自己不过是溜达趟就回去的人,淡淡地道:“外道猖獗,相信道门总有兴盛时日。”

“呵呵,南朝蜀川怎样?”老者有了些许兴趣。

“四川各军州倒是繁荣,这也是必然,毕竟是正朔上国。”李易不假思索地道。

“罢了,既然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娃子好生款待。”老者点了点头,态度逐渐冷淡下来。

李易立即站起身,淡淡地道:“多谢老宿。”他醒悟过来,自己的话刺痛了老者,羌胡上位者或本族人,往往对汉家充满了羡慕,最看不上汉家朝廷的,往往是被异族征服的汉人。

刘奎脸色尴尬,却不敢违逆父亲,只得陪同李易出来,低声道:“道长莫怪,我家大人就这臭脾气,对谁都爱理不理的,道长可以安心小住几天。”

“不用了,贫道还要赶路,却不知路途怎样走。”李易留下的心思本来就淡,被老者的态度冲的干干净净,想着歇息片刻就启程。

“北边有蒙古人,路途可真不好走,道长还是稍待几天再说,等总帅相公彻底打退蒙古人。”刘奎诚恳地道。

“却又一事,需要善士的帮助。”

“哦,何事?”

“能不能卖给我一匹马。”李易深感路途遥远,没有马匹很难远行,他身上的钱并不多,希望刘奎能要价合理。

“我当什么大事,这个倒是事无不可。”刘奎大大咧咧地道,仿佛一切都能做主。

“我身上的钱并不多。”李易稍加犹豫,又道:“倒是又把不错的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时风韵 最新章节第20章 胡化汉家人,网址:https://www.wx74.net/0/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