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灭清之后的更混乱(3/5)

作品:《核武皇帝

立刻让段祺瑞宣布起义,先乘机利用手里的兵力占据河南、山东两省坐观局势变化。

他们一宣布起义,问题就麻烦了,蔡锷刚带着第一骑兵师追到安阳,北洋军第二镇、第三镇残部、第四镇和第五镇就宣布起义,因为只有第二镇在安阳,蔡锷就派兵将安阳团团围住。

袁世凯则亲自给宋彪发电,第一封电报是希望宋彪手下留情,给北洋军留一条活路,第二封电报则是很干脆的恭贺宋彪称帝,称宋彪为皇帝。

此时的袁世凯并没有真正的急于复出,继续藏身在段祺瑞的身后操控北洋军剩下三镇半兵力,这个时候的北洋军倒也没有了此前的实力,辎重丢弃殆尽,让宋彪白捡了两个炮兵旅的装备。

1910年的8月份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年,各地还有一些省没有宣布起义,也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新政府,宋彪在通州自建的中华帝国暂时控制着东三省、直隶、山西、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其余各省虽然宣布起义,却还没有承认他这个皇帝和中华帝国,大家都建立了各省的革命军政府,革命军政府之内犬牙交错,同盟会、光复会、地方乡绅、旧官僚之间相互争夺权力。

光复会的特点是全国都有分布,此时自然是迅猛扩张,各路地方势力鱼龙混杂的纷纷要加入,急于稳固新帝国的宋彪也只能听之任之,只是他明白自己必须吸收两个人的教训,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是孙逸仙。

海军的程璧光起义了,迟迟没有承认新政府。

同盟会占据着武昌、两广和福建,清朝的旧势力把持着四川、贵州、陕甘宁等地区,北洋军控制着河南、山东,各方势力纠缠,表面上都承认宋彪是各方暨主,却又迟迟不愿意公开承认新帝国时代的到来。

英国驻华公使馆倒是真的承认曾经收留过摄政王载沣,但不承认收容了隆裕皇后和宣统皇帝,同时要求为载沣提供政治庇护,双方也在为此争执不休。

各种纠葛之中,八月迟迟没有所谓的中央,混乱的一塌糊涂。

这种情形之下,宋彪自己都不好意思真正的登基称帝,他只能一边通过联络处劝说一部分可以争取到新军承认中华帝国,另一边积极备战。

宋彪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尽可能先将第十军组建起来,用于维持东三省和直隶地区的保卫,任命蒋尊簋为中华革命军第二军的督军,通过海路给第二军提供补给,让第二军尽快稳住江浙三省,湘鄂赣的第三革命军则由张显仁担任督军。

此时的孙文已经回到香港,从香港进入广州,担任广东革命政府的临时总督,并且积极联络各地同盟会成员,试图另外筹建新的南方革命政府。

等到了八月底,宋彪将唐绍仪等人召至京师,先在通州建立新的临时政府,由唐绍仪担任中华帝国临时政府的临时首相,欧阳赓从旧金山返回国内担任外务大臣。

宋彪此时已经不打算再等下去,将赵庭柱的第一步兵师派至安阳增援第一骑兵师后,他给段祺瑞、袁世凯都发了一封电报,给他们两条路,要么加入帝国政府,让出京汉铁路的控制权,改驻德州接受第四军整编,要么现在就开战。

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段祺瑞被迫同意接受整编,全军放弃军械,撤离安阳,段祺瑞自己则亲自前往通州,前来拜见宋彪。段祺瑞抵达通州是9月4日,这几天,宋彪正在加紧调集军队南下,同时还在密集的和蔡元培、陶成章等人商议组建中华革命党的工作。

在充裕的经费支撑下,光复会在全国有23个分支组织,目前都已经统一合并到光复会中,加上从各省咨议局和立宪派中积极加入到新会员,全国会员总数激增至64.57万人,推选宋彪为新一任的会长,蔡元培、陶成章.唐绍仪、章炳麟、秋瑾、舒方德六人担任常务副会长。

宋彪此时很清楚自己务必要吸取袁世凯和孙逸仙的教训,袁世凯在成为民国大总统后,因为缺乏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一直没有积极在国会中安插自己的议员,也没有推出自己的政党机构,盲目相信自己的军事实力,结果导致袁世凯的政府和国会完全分裂;孙逸仙组建的同盟会在革命成功后,会员激增,虽然通过联合各省咨议局的成员控制了国会,制定临时宪法,对袁世凯的政府进行制约,内部同样浮滥不堪,争斗不休。

两个人在政治上的失败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两人同时选择了最为偏激的手段,前者选择开明**,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直接控制更多的国家权力,后者则选择刺杀政见不合者,以及发起二次护法运动,导致来之不易的民国彻底走向军阀时代。

&e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核武皇帝 最新章节第173章 灭清之后的更混乱,网址:https://www.wx74.net/0/88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