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元309年 决战-决战 4(2/2)

作品:《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

患到来时,无大将可用的主要原因。

当然也有例外,大朝中只有明朝例外。明朝鉴于两宋的柔弱,认为两宋的柔弱是因为军官地位太低,一旦兵祸到,难感皇恩。

于是,明朝采取文官执政而决不能世袭,军官却世袭。中级军官子弟不用科制便可做武官,而且一上来jiushi中级军官。所以他们很重视子弟的军事学习。像很多名将,如戚继光十六岁就当上一城守将。

明朝中级武官世袭。不仅使后期杰出武将不断涌现,袁崇焕、孙承宗、卢象升、左良玉、曹文诏、孙传庭、熊廷弼、袁可立、洪承畴、吴三桂。

还有一个yiai的好处。当国难到来时,武将由于世袭。而与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死相随。熟悉明史的都知道,即使洪承畴,清朝要费多大的liqi才能说服他,而吴三桂降清是明灭之后。

中层武将世袭政策,这一点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军人虽不能执政,但社会地位比宋朝高得多,几乎中级军官就可以世袭。就像晚期的戚继光jiushi十六岁世袭了中级军官的官位。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和石亨在保卫北京城中,都立了大功,于谦的功劳对明朝来说。视同再造。但于谦的儿子不能世袭,因为于谦是文官,要执政。而石亨由于是武将,他的儿子被封侯并且世袭。

这jiushi文官执政但避免世袭,武将不干扰政治,但享有很高荣誉,并且世袭,成为和明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攸关者。纵观有明一代,只此一点其军事形势便和宋朝截然不同。其战斗力很强,面对北方几大少数民族,蒙古、满清、朝鲜、日本,均与之能直接抗衡。明朝中级武官世袭制度起到很大作用,他们保家卫国的zhudong性非常强。当然现在来说是过时了。

当然王朝像人一样,有生必有死。但从秦开始算,明朝是国嗣二百七十六年,是安定时间最长的朝代。汉、宋分双,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就名存实亡了,清朝也没有明朝长。所以只有明朝一朝例外。明朝最值得研究的是其‘内阁制’和‘中级武官世袭’。可二十四史多研究人与人之间的阴谋诡计,少研究‘事儿’。

1449年土木堡之变‘也先’拉着明英宗轻叩北京的城门时,是要社稷,还是要保皇帝成为北京众大臣和皇族必须马上决断的事情,靖康之耻,前车之鉴近在眼前,大臣和皇族为保社稷和自己的利益,很tongkuai的抛弃了皇帝。皇权被轻轻地撞了一下腰。这使得大臣和皇帝的斗争中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虽然从唐中后期就创立了内阁制度,并且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但是内阁权利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明朝。明朝内阁大臣,大多是进士出身,来自平民,几乎没有皇族和外戚,他们大多数是儒学中的精英,否则他们也不能从严苛的科举制度中脱颖而出。政治上的清明的内阁制是明朝儒学昌盛的主要原因。

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皇权必然受到一定的削弱,皇帝是不甘心的,万历的长期不上朝,和太监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是皇权和内阁制度的斗争。

嘉庆十几年不上朝,万历二十几年不上朝,不得不说‘内阁制’使他们有了不上朝的资本。

明朝的灭亡从细的方面(政治层面)讲,正是其内阁制度名不正言不顺造成的。明宪宗是个结巴,不喜欢和阁臣探讨问题。内阁大臣把事件和处理的方法都写清,皇帝对于他认为的小事(其实都是治国大事),只要签上同意即可。内阁大臣都是从进士和小官一步步打拼上来的,政治上比较历练。处理方法也是**不离十。时间长了皇帝也懒得看,自己不太关心的事也就直接签字了,这也是明朝皇帝能够偷懒不上朝的原因。所以明朝的内阁制也不能过分的高看,它是一种moren和习惯,并不是制度性的。

明朝最后的崇祯时期出现了很多有能力的大员,但是由于皇帝更喜欢执政,而使得内阁做出的政策多次无厘头的改变。崇祯最后的遗言是:“大臣误我”。而我认为完全是“我误大臣”。

而清朝的军机处是把事件详细写清,具体的处理方案要和皇帝一起探讨,探讨就要更多的看皇帝的脸色,时间长了,军机大臣就变成了皇帝的小秘书,皇帝干了明朝首辅的活。但是,他哪有明朝首辅们几十年的官场历练。

有人向道光建议重用一名大臣。说此人才华出众,道光很gaoxing。临了这人说了句‘此人书法很好,为一时之冠’,道光本人一生勤政。一听这话,认为此人也算玩物丧志。不用了。在场的大臣们也不敢再多说一句了。

说实话清朝皇帝大多很能干,也比较勤奋,但是和明朝的内阁首辅们比,政治历练上要差很多,而绝对权威又太强。

跑题了,不能多说了。

钢指戒(……)
本章已完成! 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 最新章节第七章 公元309年 决战-决战 4,网址:https://www.wx74.net/154/15414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