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第 54 章(1/3)

作品:《文学入侵

刘家村小学的木牌子早已被蛀得坑坑洼洼, 风吹得它摇摇欲坠。

今年十岁的刘晓峰托着腮, 百无聊赖地坐在学校的门槛上, 盯着自己的影子, 数着在他脚边爬来爬去的蚂蚁:

“一、二、三......”

刘家村出奇的安静,村里的田地早已荒废, 长满杂草。村里砖房和瓦片散落在山间的小道上, 倒塌了几角的墙壁上,爬满了藤蔓。

天上乌云压顶,田间杂草丛生间,荒坟一包接一包, 草间的阴风吹得斜插的一串串白纸钱簌簌作响。远处, 牛甩着尾巴, 在田间悠然地啃着稀疏的麦苗。败落的宝塔上惊飞鸦雀。

老师回来了。

三位女老师艰难地抱着几袋米,提着水桶上到学校的时候,刘晓峰还在数着:“七、八、九......”

脸蛋儿原本是圆圆的, 在学校里支教一段时间之后,却瘦了脸颊的老师兼校长苏秀文,笑着问:“晓峰, 你在数什么?数蚂蚁吗?”

刘晓峰说:“蚂蚁我已经数过了。我在数那些包包。”

他指着村子里连天衰草中的一片片荒坟。

苏秀文骤然沉默下来,过了一会,才摸摸他的头:“回教室去吧, 老师们找到了吃的,给你做饭。吃完午饭就上课。”

刘晓峰应了一声,慢吞吞地爬起来, 小小的身子一晃一晃地,向那间被修缮过,新涂着油漆,是刘家村唯一崭新建筑的平房走去。

苏秀文的一位同事苦着脸道:“苏校长,现在怎么办?村里老人一个接一个因病去世,有粮食在侧,却像是活活饿死的。村里都没人烟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怎么也走不出去,总是在山里打转。”

苏秀文看着学生那矮矮小小的身子,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想起了两年前,她们来到刘家村时的情景。

白岙乡比较穷。其中刘家村一带在山里头,更是翘楚。

其实,刘家村里的青壮年早就走干净了。只留下了满村头发花白,再也走不出山的老人和个别妇女、儿童。

原本的刘家村小学,早就搬到了镇子里,能跟着转走的孩子,也早就都被父母转走了。现在这所刘家村小学,严格来说,只是一个教学点。

刘晓峰没有爷爷奶奶,他的父母出外打工,音讯全无。他如果要去镇上的刘家村小学,得一个人走很久很久的山路。

刘晓峰不肯去。

于是,镇政府招了苏秀文她们三个人过来,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点。教刘晓峰语文、数学、英语、还有其他副课。

她们三人到的时候,正是开学的时候,镇里刚派人下来翻新了老旧的校舍,但学校里却没有人。

于是,苏秀文带着同事们,沿着原刘家村小学的登记名册记载的地址,一路找过去,找到了一间破败的土房——刘晓峰家。

却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穿一身油腻腻的衣服,头发长期没有梳理,纠在一块,正蹲在灶前,伸着比他手臂还长的钳子,满头大汗地在往炉灶里翻着柴禾,而灶上夹着一个铁锅,里面煮着一点粥米。

他时不时擦一下汗,脸庞被熏得发黑,抹了一道道黑痕,但是面色却很平静——或者说,很麻木。

听到脚步声,抬起脸蛋看她们,半边脸映在火光中,眼神愣愣的。一只虱子从他头发上掉下来,落进火里,发出噼啪一声。

她们说了自己的身份,又问:“你家里人呢?”

刘晓峰没有吱声。她们连问了几遍,他张开嘴,却又一声不吭。

当时,苏秀文以为他害羞,看他的形容,刚刚毕业的三人颇不忍心,自告奋勇地把他带回学校,给他按在那洗头,又派一个人去镇子,自掏工资给他买新的童装。

坐在阳光下的椅子上,苏秀文小心地给他洗头,洗出了一头的虱子。

于是,又只能去买打虱子的药。

跑到镇上一打听,镇上最大的药店说:已经很少听说有人还长虱子了,这种药没得卖了。

于是,老师们又只能往偏僻的卫生站跑,跑遍了整个镇子,才总算买到了药。

把这孩子捯饬干净了,又换上新衣服,搓干头发,三个城里长大的姑娘,笨拙地用学校的农村土灶,灰头土脸地烧饭,结果险些把灶烧了,烧出来一碗黑糊糊的干饭,端到桌前,给刘晓峰。

一位同事干巴巴地对刘晓峰说:“老师们再去给你烧一碗?”

男孩一下子笑了。

最终,在学生的指点下,三个老师终于学会了土灶做饭,烧出了一碗像模像样的干饭,还有几碗炒白菜、土豆。

男孩子坐在桌子前扒着饭,扒着扒着,忽然把脸埋在饭里,就是不抬头。

老师们慌里慌张把他扒起来,却看到他大口大口的吃着,把眼泪和鼻涕都一起糊进了饭里,还没有感觉。

后来,她们才知道,刘晓峰的父母则从他三岁的时候起,除了每年的赡养费用,就没有回来过。

五岁后,父母寄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学入侵 最新章节170、第 54 章,网址:https://www.wx74.net/198/19891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