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桂陵之战(2/3)

作品:《秦歌一曲

的指示心领神会,对孙膑与猪为伍一事进行了大力宣传,每天来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络绎不绝。把孙膑的名声给完全的践踏到了顶点……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仇恨?这种仇恨已经大到了什么地步?我们很难想象。人常说胯下之辱。但是如果给你一个选择,你愿意选择孙膑的这种受辱方式?还是韩信的受辱方式?

大梁,城周长达三十余里,城墙高而厚实,大梁城中的居民多达三、四十万,与以人口众多著名的齐都临淄不相上下。丞相公子卬利用大梁周围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将众多的河流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水陆立体防御体系。庞涓是一个兵法大家,他一面派出信兵打探大梁的情况,一边稳定的行军,回援大梁。他不相信齐军可以轻易的打下大梁城来!他算对了。

所以说不要小看庞涓,小看他是错误的。但是无耻的孙膑在这里又下了一个机关。在大梁的城下,大梁兵给孙膑用冷暖两击的打法,摸不清详细。孙膑时而,会让一些歪瓜劣枣上前骂阵,让魏人看看这就是齐国的精兵!一方面又突然的派出技击兵打一下下,让魏军知道知道齐军的厉害。不至于出城和齐军决战!这样一来,果然镇住了魏军。但这只是大梁城里的魏军,魏军的情报飞快的传到了庞涓的手里,庞涓先怔后喜!孙膑啊孙膑,纵然你天纵其才!可是……可是……强将难为弱兵,你齐国的那些软蛋兵,能有什么用?也就是欺负一下大梁里的那些老爷兵,但是想要和我庞涓手下的魏武精卒对抗,却是不能!于是……

心急的庞涓不顾一切,他带着亲卫的五千精兵,向着大梁急行赶来。对于庞涓来说,在大梁及附近的地方军队已经够了,是绝对可以对抗齐军的,一切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指挥官!所以庞涓丢下了数万的大军在后面慢慢行着,这是魏武卒的一个缺点,那就是行军速度慢。但是庞涓手下还是有点战车兵和骑兵的,这里的五千人,足够了!于是,庞涓就这么……

桂陵,在今日山东省菏泽西部的山原地带。桂陵山地是魏国的边缘地区,西南距大梁二百里左右,东北面一百余里便是齐魏交界的巨野泽,东南数十里便是济水。庞涓大军回师大梁,若从魏国境内的安邑折向大梁,非但要走一个大大的“弓背”,且大军急行驰驱在繁华本土,速度更要减慢许多。而从赵国入齐的巨野大道经桂陵到大梁,非但路程缩短三分之二,且在人烟稀少的边境山塬可兼程急行,速度自然快了许多。所谓兵贵神速,庞涓不回军则已,回军则必须追求快速,否则便会两头功劳全落空。孙膑十分清楚其中奥妙,料定桂陵山地是庞涓大军回救大梁的必经要道。这片山塬林木茂密,山道狭长,齐宋卫联军共计十万之众埋伏在这纵深三十多里的两边山塬上,丝毫不露一点的痕迹。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埋伏。

一路之上,庞涓怒火中烧。齐人无耻之尤,不敢救赵,还偏要在天下诸侯面前,做对抗大魏国的盟主,这分明是趁火打劫,想要夺取大梁的财富。想自己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次的灭国大战,如此的扬名之机,竟然被如此鼠窃狗盗的手段破坏,真真将人气煞。如此宵小之辈不彻底吞灭,魏国岂能安宁?庞涓有何脸面做魏国上将军?虽然从军略上,这是一种兵法的运用,但是庞涓却不能承认。夫战者,以正为主,奇为辅!什么是正?就是两军对垒,堂堂正正的一决胜负,你打我拼,就看两方将领对军队的指挥控制能力。而如齐这样的……

庞涓认为是一种小人行径!丢人现眼,是死不要脸的一种表现!其实孙膑也是别无它法。

你庞涓手下的是天下精兵魏武卒,步战之力,天下无双!齐国是有技击军,但是一来人少,二来战斗力如果列阵的话,也同样不是魏国阵战的对手。庞涓在鬼谷门下,可不是吃白饭的,这种阵战他可以说是无敌于天下,就算是孙膑,也只是勉强相平之,要打阵战,孙膑如果没有同样素质的强兵,是想都不敢想的。他只能利用谋略!只有国家的军队不行,才会更明显突出将军的作用!这一点就和三国时的诸葛亮一样。刘大耳的兵战力一点也不强!

但是在新野,诸葛亮却连连用计打败了魏国军队。这就说明了,当你的兵不行了,才会更渴求将军的指挥才能。白起年青的时候用兵以奇巧险而著称,但到了后来长平之战,他却不能再发挥这种策略,而是一打打了三年!韩信在刘邦手下带兵的时候,也是计谋连出,败敌无数,但是面对项羽的时候,他不得已的,只能把军队用最愚蠢的四面合围之法。我们现在说这个方法好,但是这个方法费去的钱粮和人力物力都是难想的。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笨法子。可是在军事上,就是这种笨法子才是真正管用的,才是最好的法子!是把危险降到最低的法子!所以,庞涓用的是堂堂之师,而孙膑用的,只是一种鬼蜮伎俩。是不能上台面的。

可是这是一个以胜败而论的大争战国时代,你再怎么牛逼,说没有用,打胜了才行!马服子赵括那么大的本事,学了一肚子的兵法,但是他打了人生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败仗,历史就把他订在耻辱柱上!在现代教科书里,他也成了地道的反面教材!可以此就说他没有本事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歌一曲 最新章节第766章 桂陵之战,网址:https://www.wx74.net/112/11232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