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三月一日开国大典(一)(2/3)

作品:《秦歌一曲

的要求特点就是训练训练再训练,战前要训练,平时更要训练,一切只为战争来到的那一刻而发光。在兰帝魅影的《高手寂寞》里说的很明白,高手,用一生长时间的寂寞来换取那一刹那的光辉。

在那一刻,也许是光辉灿烂的,是夺目逼人的,只是这一切是用日复一日的枯燥来堆积。台上十年功,台上十分钟,士兵也是如此,哪一天士兵训练不动了,他就要离开军队。

在北秦的军队里,很多的士兵虽然喜欢军队,但大多干到三十多就要离开队伍了。

这里要说明,一个男人,在正常情况下,他的体能在军队里,最多也就是三十岁,从二十岁开始,到二十五岁,这时男人的体力精力与耐力都是最强的,过了二十五,就会开始退步,当然,从爆发力上来说,男人会在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有力气。可是从持久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算是少年,比如那十五六的少年,也是体力不足,而精力有余。很多人说女人上街很恐怖,明明一丫头,上了街怎么就那么精力充沛呢,比男人还厉害,因为女性比男人弱的是体力,是爆发力,而不是耐力和持久力。女人会比男人更能忍受痛苦。把女人的皮扒下来,正常可以多活两个时辰以上,相当于五个小时,而男人,不会超过半个时辰,最多也就是一个时辰不到。这也是我们看那些女人一个个穿着难想的高跟鞋居然还可以走路跑跳的原因。在巴黎,每年都有一批女模突发的死去,关键就是她们又要穿高跟鞋,又要减肥。

如此一来,北秦军的人数就很难堪定,兵源很难满足,但战斗力却是离谱的强大!

在种种感慨之中,诸国之首云集到了政殿之下。头上就是北秦的象征,是北秦百官工作的地方,诸人心中自是觉得奇妙无比。却见那些政臣法臣们一个个宽大的衣袍子,上面分别绣着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鹌鹑、狮子、虎豹、熊罴、虎彪、犀、海马、练鹊、獬豸、大蟒、斗牛等纹饰。相比这个花鸟鱼纹的时代,北秦的纹路更成章法。每种都有修边的条纹、圆形的团纹与满满的复纹。北秦官员用的是条纹与团纹相配合。

这就是北秦国的官服了,本来北秦是素服,从官服上看,大致看不出官员的品级。而现在定性了。在北秦,治政分成了法墨两家。法学系统用的是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的兽纹,墨家学子用的是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等鸟纹。巡捕用的是蟒,地方民军用的是斗牛,最基层的农牧官员用的是獬豸。

这是一个系统的诞生,在这一刻里,北秦的政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圆满,再不会有大的缺失,国情也会稳步的进行着。而且这些条纹北秦人用最基本的织机编织,虽然简单,但对于当时只能绘图于布再行手绣,那可是先进快捷的多了。一个人手织三月的图,只要三天就可以了,如果加上印染来配合,进行省略,速度还会更快。所以北秦伯才同意这种补子出来。

而军方,他们的服饰用的就不是这种东西了,而是用龙子之图。比如赑屃、螭吻、蒲牢、饕餮、睚眦、金猊、椒图、蚣蝮、囚牛、狴犴、嘲凤。在最开始的时候,北秦伯就用此类命名军名,但是现在不同了,为了军队的统一,为了军队的编制,不至于让某些军队产生离心,要加强统一的归属感,这是必须的。不过名号取消了,军官和士兵们却是会在自己的身上佩带一块标志的木牌。有的军官甚至在自己的身上刺青。当时的刺青已经很流行了,在南方的楚国,几乎普通平民人人都会刺上,你不刺就会低人一等。中原人以此视为野蛮。

旧有的东西虽然会给取缔,但是会留下痕迹。比如说北秦第三野战师团,这个师团上上下下,大多都会有一面蒲牢形的木牌,这是他们在这个师团呆过的证明,是另一种形式的证明。蒲牢师曾经是北秦的王牌军之一,师长英飞也为北秦伯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为了大环境,为了未来北秦的发展,就算不舍得,蒲牢师也要改名,再没有蒲牢师了,而是变成了北秦第三野战师团!军队不能过于特殊化,那样是对军力的一种制约和分散!

从根性上讲,北秦将来的集团军发展路线也是不对的,好在的是,北秦军会进行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在进行军队集团军化的管理,同时还保留中央军系统编制,野战师团的体系,如此种种的多方面,尽量的把分裂力量给打下去。同时还有妖教的作用。永远不要小看妖教的作用,现在妖教的作用还没有完全的显示出来,可是妖教的力量在默默的形成着,独一国教的威力绝对不是现在的这一星半点,而教权,会在未来强大起来,不过这也是必须的,北秦一定要能统一国人的思想,只要思想信仰能统一,一切就会好办,分裂也就会避免。

所有北秦的官员站齐了,他们位于北秦政殿的下方门口,在他们的面前,是北秦中央广场,也叫喷泉广场,这是天下第一个设计过的华美喷泉的广场,独此一家,其它的,最多是利用真正的温泉做出来的,而不是北秦这种利用机械力学做出的喷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歌一曲 最新章节第670章 三月一日开国大典(一),网址:https://www.wx74.net/112/11232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