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栎阳城里北秦使(2/3)

作品:《秦歌一曲

为的,他觉得自己也是能做实事的,只是秦公不给他机会。

甘龙觉得,这是秦公把他排出了秦国的政治中心。只是用一个温和的手法罢了。这也是他可以容忍的,但当秦公变法,那就是甘龙所不能容忍的。这要从秦国的国情说起。

在秦国之中,并非是嬴氏一家的部族国。当年的秦国之民,其实是由嬴氏一族和其它大大小小的部族在一起融合成的。这就和现在的句注山下的狐氏一族一样。只是嬴氏赶上了好机会,成功的得到了宗周的册封,结果从戎部族一下子成了天下认可的一个国家。不过还是太封闭了。在秦国立国前和立国后,秦国进行着长时间的征战,打仗是秦国人生命中的主题。

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所谓的贵族并非是如东方的贵族一样坠落,而是真正的起到了中坚的力量,那么多的部族头领,那么多的贵族,在秦国打拼,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革命者做的事他们也都做过,从那些可以看出的历史文献中就可以看出来了。在秦国穆公称霸以后,秦国才开始走样,当时的秦国有了一点所谓大国的感觉,腐败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可就算是如此,打仗的时候,各家还是出人出力的。所以甘龙有理由认为,目前的秦国,还没有到把世族抛离开国家政治中心的地步,这样对那些曾经流过血,出过汗,累死累活的世族不公平。相比起来,秦献公干的就很好,秦献公当位的时候,世族已经势大了,可是秦献公并没有因为抓权,而对那些世族进行打压,他是让一步,进行一国两治,这样避免了两个阶层的矛盾,又可以恢复国力。那个时代,甘龙是唱主角的,可惜,时间不长,在献公的新政刚刚有了一点成效的时候,魏武侯死掉了。魏武侯和秦献公有约,武侯活着,秦献公不打魏国,但随着武侯的死,这一约也就作罢了,老献公可以打魏国了。吴起死了,魏武侯也死了,这个时候,不去打魏国,什么时候打?所以秦献公就转头来开始对魏国进行战争!可惜,天下第一强的魏国不是说笑的,强大的魏国那怎么也打不尽的国力,在实质上,让秦国自己走向了毁灭。

虽然秦献公死了,可是甘龙有理由相信,不需要别的方法,只要重新开始过去的献公之法,进行一国两制,就可以让秦国焕然一新,回复国力,至于法家的那一套,没有看到好处呢,先把世族该有的一切给剥夺了。未见其利,先见其害,同时,取得了成就,也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要用献公的新法,人心思定,世族安稳,平民也会得到好处,有什么不好呢?

可惜,现在的秦公却并没有想过用献公的法,他固执的执行着卫鞅的法学,这让甘龙心生怨怼。因为他别无它法。秦国是一个军功为重的国家,如果甘龙是一个大将军,手上有着一定的兵权,那他还可以说点话,但可惜的是他不是,他是一个文臣,纵然是文臣之首,在这个军功为上的国家,他也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话事权。国君重用他,就会有他说话的地方,国君不重用他,他就会如同浮草一样给分拨开来。幸运的是,甘龙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显得很恭顺,没有一点违背秦公诏令的意思。所以现在这些表面上的活儿,是他的。

这样既显出了甘龙的作用,也就是这点作用了,还可以让这个老东西不至于没事干。

看到那个曾经低头垂脸的朱夷吾,甘龙心生感慨,也许真的是时代变了,曾经在他眼里,蝼蚁一样的人,现在却是一国之使,他代表的是一个强国的使者。就朱夷吾现在的地位,真是比甘龙的这种工作要真正重要的多了。“呵呵呵呵……”甘龙发出爽郎的笑声,上前相迎。

朱夷吾也是感慨万千,他可不敢端架子,当然,过于的恭顺也没有必要,适当就可以了。在甘龙上前发笑说话之后,他才从自己的车上下来,和现在战国的车不同,当时战国的车是从后门上下的,而北秦的车却是从侧边开门,并且可以选择是密封还是敞篷。

但是……甘龙也知道,这玩意貌似不便宜。在目前,除了公孙贾这王八蛋从后门的天知道用了什么方法搞到了一辆这样的车子,整个秦国,还没有其它人有。而且最妙的是公孙贾还有话说,因为他不是和北秦伯的关系好么,搞辆车,不过份吧!朱夷吾看到了这一点,可是他装没事人样子的,也是,这样一辆车,在北秦的价格,没有一两万元根本拿下来。这是在北秦用北秦的国籍才可以买到的价格,而外地要买北秦的马车,那就要死费钱了。正常要一千金左右,那玩意叫一个暴利。整个翻了十倍!普通的百金之车,在外国,就卖出十倍利,这种事也就是北秦国可以做的出来。魏国已经有人买了,也有人想要山寨版,但是可惜……

北秦出产的车子都有印迹,而且北秦的工艺技术是领先于列国之前的,特别是北秦利用工匠费时两年打造出的螺杆制成了车床,现在北秦已经可以生产钢管技术。这种钢管才可以支撑起密集厚织的毡布。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北秦的毡布随着北秦纺织技术的发展,可以织得十分密集,这一点是其它国家远远比不了的。太多的墨家技术在其中,所以仿制的话,不是不可以,不能小看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但问题在于,如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歌一曲 最新章节第648章 栎阳城里北秦使,网址:https://www.wx74.net/112/112326/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