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第五军团的冬战(2/3)

作品:《秦歌一曲

军强大的攻击面前,也是要落荒而逃,丢盔卸甲,所以,现在,我们要战!”

一名北秦大队长道:“将军,说打谁,我们就去打谁!”刘兴波更正道:“胡说八道,是君伯,君伯要我们打谁,我们就去打谁!”北秦大队长呆呆的说道:“那咱打谁呢?”刘兴波指着北方道:“这就是本将军要告诉你们的,现在是十二月,大雪起来了,在大雪里,敌人不能动,但是我们可以动,我要你们,做最艰苦的思想准备,因为在剩下的日子里,我们要向北方向森林进军,要把整个北方林胡人一举而歼之!三个月之前,我们的骑兵兄弟们打败了他们,四万以上的林胡人失败,死者不尽其数,他们已经元气大伤,现在只能躲在自己的林洞子里苟且偷安,但我们北秦军人的传统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在这种冰天雪地里,牛马不行,生人难出,他们只能躲在老林子里面,积雪深深,他们连外出都困难,这,正是我们大好时机,我们发下的雪橇你们想也会了,我们现在可以在雪地上进行行走,我们也有足够的御寒衣物。告诉你们,这软软的绒服大衣就是后方的军工厂急着赶制出来,给我们用的,我们有足够的御寒工具,皮衣厚裘,还有手套,每个人都有大包的鞋草,现在,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再怕这风雪了,我们……就是要用这个风雪之天,向林胡人进行最后的决战!”

是日,北秦第五军团出动,开始北秦年尾的一个新的神话。林胡人一般是生活在森林里面,在后来,为了对付林胡人,赵人毁了林胡人的森林,最后导致北方的森林毁灭,林胡因此而没落,可是北方的环境也因此而开始恶化。人类如同病毒源虫,不停的在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着毁灭。人类的发展与生活永远是建立在对主物质星球的毁灭上。看现代也就能知道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代替的,是地球上种种的资源随之的减少,热带雨林在大开发下逐渐的毁去,因为人喜欢山羊的绒毛,结果草原上的牧人放牧山羊,让草原飞速的沙化,地球的臭氧层不停的变薄,露出了穿孔,更可怕的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其它的动物种类飞速的减少,乃至灭绝。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显示出人的野心和欲望无以穷尽……

正是对未来有着深深的体会,北秦伯虽然残忍无情,变态下流,可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却是可以明见的。因为北秦伯看过这里的一切,他深深的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这里的森林是多么的多,树木又是如何的大,古老上千年的奇木都可以看见到,还有无边无际的草原,那高的可以超过人胸的茅草,这是个山清水秀的时代,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污染,北秦伯喜欢这个时代,喜欢这个时空,喜欢这里的人文自然。但也由此,北秦伯并不喜欢人。现在的北方,并没有意想中的大沙漠,最多也就是一些可以控制的戈壁滩。也就是说,在后世那些个大沙漠,其实是人为造出来的,比如曾经的精绝国、楼兰国,还有其它种种,它们最后的毁灭都是缘自于此,关于楼兰的文献就说明了,是缺水,楼兰是缺水吗?当然不是的,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不是的,水草丰茂是它最真实的写照,所以北秦伯并不想要用烧森林的方法消灭躲在老密林子里的林胡人。林胡人、林胡人,生活在林子里的胡人,这就是古代说林胡人的说法,其实这是一个统称。以北秦伯的名义,北秦第五军团五千多人开始向林胡进军。

这五千人里一千多是后勤,一千是北秦的骑兵,还有三千是北秦军真正的主力,他们脚上踩踏着雪橇,一边慢慢走着,一边学着滑行,向着林子深处前进,果然,北秦军前进不久,就发现了林胡人。这些林胡人根本跑不掉,冬天的大雪是一切行军打仗的终结者。

其实不仅止是林胡人,就算是对中原人,也是一样的,冬天,天寒地冻,那可不是说笑的。在北方战斗,寒冷会引发一切的疾病,比如皮肤开裂,寒冷,积雪堵路,笨重的衣服不良于行,所以在这个时候,正常是没有人会愿意或是说想去打仗的。战争一到冬天,就会变成静坐战争,双方都是等着冬天的过去,然后开春再战。但北秦军用强大的后勤和士兵们刻苦的精神来改变了这一点。不得不说,冬战是一种先进的战争理念,在冬天战斗,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成吉思汗雄霸天下,他有两种最出名的战法,就是冬战与春战。

在草原上,春天牛马体瘦,不堪于战,但成吉思汗就精心备下一批良马,等着冬天过后,仍让良马不至于掉骠,再飞骑杀向其它的部族,利用春天打对方冷不防。而在冬天,成吉思汗也是一样的出兵,明明是冬天,却是让人想不出来的受到打击,这两种战法威力无穷,很是厉害。不过当时是宋时明月,纵然是蒙古,可文明也积累到了一个无比先进的时代。

所以蒙古人可以打冬战打春战。但相对来说,在目前,还没有棉花,所以除了北秦才有足够的富足可以战斗,打冬战和春战,其它国家一般都受不了,特别是戎胡人,戎胡人的战斗力和财力更是次了,只能于夏秋战斗,这也是之前林胡人在秋时和北秦军战斗的原因。

可惜,现在是大雪天,林胡人万万也是想不到,在这个时候,北秦军居然还能出动,还可以向林胡人杀来。这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歌一曲 最新章节第637章 第五军团的冬战,网址:https://www.wx74.net/112/11232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