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北秦使魏(2/3)

作品:《秦歌一曲

起的。现在的北秦不说了,神神秘秘的,一切看打完与赵的一战吧,单就是说那个秦国,秦国有的是将军,龙贾投秦?那岂不是傻逼么?好吧,就算龙贾有可能会投北秦,但是北秦和秦国也是差不离的,两国的实力说明了一切,龙贾就算是要投,哪怕是北秦再强大,可他有什么理由投北秦?真是可笑到了极点!但就算是如此,魏王却也不可能在此事上怪罪庞涓。他也同样太了解庞涓了。

庞涓其人,的确是有着一些毛病,比如说这个人不好色,不识逗,人又闷俗,公叔痤冷不丁的还会讲个笑话呢,庞涓尽是闷屁。你和他说打仗的事情,他能说的头头是道,有的时候还会别开心思,但也就是这样了,魏王对于军旅知道的并不多,两人实是没有共同话题。特别是庞涓心胸小,不大能容比他聪明能干的人。可那也是次要的。北秦伯曾经说过,在国君的心目里,手下要的是狗,要的是听话的狼,但不要虎。养一头虎,可以打败别的狗和狼,但同样的,万一反噬主人,那可怎么办好?制狼狗易耳,制虎谁可堪就?尾大不掉,到时君主易位,这种事情,别人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三晋出身的魏却是明白无误的。

当年中原霸主,晋国独强,但是可惜,谁让如厮庞大的晋国竟然内乱,三家分晋,分得叫一个干干净净,于是晋国烟消云散,再不复存也。所以,臣子可以能干,可以聪明,但掌军的,那还是如庞涓这样没有个人野心的人。他有再多的缺点,但他却绝对是一条好狗!

那话是怎么说的,没有功劳,人家还有苦劳呢!说的就是庞涓这种人。在此,魏王自然更不好以这种小事来断庞涓的罪,至少在找到足够的人可以代替庞涓为上。万一真把庞涓给逼走了,看韩、赵、楚三国不倒履相迎。齐国当然不可能,燕国也不必去,可是韩、赵、楚是不会放过的。特别是楚国,别看楚国当年杀了吴起,那也是吴起同志不懂事,你强军就够了,没事干变什么法呀,结果好了,死了。但庞涓不同,他不慕法,他只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将军,什么变法呀的都和他没有半点的关系。说白了,他只想打仗立功。

故而,庞涓是不能真正怪罪的。“上将军所言有理!”魏王发话了!他一下就先肯定了庞涓的话,但是,大王有的时候就是要起到调合油的效果,哪能一边倒呢?所以在庞涓的脸色还没有好完,魏王又说了:“但是话说回来,丞相,北秦使者来的多少人?”

丞相恭恭敬敬的道:“二十人矣!”魏王感叹:“唉……二十人……这么少……那也难怪了!北秦刚刚立国,正式立国还不算,和我们魏国也是一向交好,万一北秦要是在我大魏出了事,那岂不是反而坏了嘛?北秦小国,上将军,你也就不要在这件小事上计较了!”庞涓道:“可是我王……”魏王不动道:“当然!龙贾这样把自己的亲卫这般如此的用来用去,也的确是失我大魏的脸面,看来他当将军久了,也要学习一下礼法,丞相,要是龙贾回来,当为何位?”丞相道:“龙贾劳苦,不可使以低位寒其心,臣看,可以中大夫为之。”

魏王拍手道:“那好,就这么定了,这龙贾的确是不适合再留在河西之中了,那就调回来当中大夫……兼安邑城令了!”安邑城令并非是一个大职,但在魏国里,的确是一个实职,是一个很有权位的职责。如果魏王要保证魏国的治安,就一定要用自己的人,虽然在常人想来,用一个外人当安邑令,一定有其用意,但无论怎么说,这是摆明了明降暗升之举。只怕,不消多久的时间,这位龙贾就会得到了一个克勤克俭的名号,加封上卿!当然,也有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河西将军是不可能再当了,可那又算啥?真正诚如方才众臣说的,河西将军,说的好听点是一地的将军,说的难听点就是看门狗,看的是门,吃的是屎。军饷少不说了,事还挺多的,又要修筑城防,又要开垦屯田,不然士兵根本就不够吃的。同时……还要防卫秦国军队的动向,这哪里是肥差,看看史书也明白了,庞涓正常不会去那里的。他的儿子侄子也是随他一起在东方打来打去,什么时候到过河西,这就是河西!魏人自己都不重视。

议完此议,两班臣子站定,魏王道:“丞相,这么说来,北秦使者就在外间了?”丞相却是不敢乱说,道:“没有大王宣召,臣也不敢让他上来,还在宫台下面候着呢!”魏王满意点头,道:“此人何人也?”丞相道:“这人叫朱夷吾,此人曾经使周,替北秦伯娶了一个周室的傻子公主……”此言一出,众臣皆都笑耳!一臣持笏笑语道:“也不知北秦伯将来生下了娃儿,是不是也是个傻子……到时,岂不是把北秦伯自己打下的江山白手送人?”

魏王也哈哈大笑起来,丞相道:“大王明鉴,北秦伯出身微寒,他想要自抬身价,此也是在情理之中,周室虽然失德,但到底还是有天子之名,北秦伯也算是讨了个脸面光彩罢了!”

魏王点头道:“也是,北秦伯一手一脚打下的江山,虽然得之快矣,然其中也非是他出力巨大之果,其人要是不努力,也不会有现在的这番成就,就看他能不能过赵国这一关了。这么说来,北秦使者是来请我大魏出兵襄助的么?”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歌一曲 最新章节第532章 北秦使魏,网址:https://www.wx74.net/112/11232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