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穷极思奔(1/3)

作品:《秦歌一曲

“我们来这里,主要是为了参加北秦第二次的召商令(北秦发出的是求商令,但郭量说成是召商令,这是为了说好话讨好北秦。),但是由于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及时出现,所以一直拖到了现在……不知道……”郭量捉摸自己的用语说话。但王良的兴趣却是一点也不高,她的手已经摸向了另一本的文件,上面是要求对新式军甲的生产及一些的数量。这非常的多,王良要计算一下,是不是真的要这么多。看了一会儿,王良放在一边道:“这些事情是和外商部的对话,与我是没有关系的!本相的精力要是放在这些小事上,哪有工夫处理其它的事,这样好了,我会开出一份文件,你们呢……的确如此,和我们北秦直接的做生意是不方便的吧,那就留下一个,直接在北秦开生意就是了,不担你们郭氏的名目,不就可以了?”

郭量惊讶道:“女相已经知道我郭家的苦衷了?”赵种宣招了郭亘。当郭亘到的时候,卓毅也在。当时的郭亘就是知道不好了,卓叔和郭亘都参加了北秦第一次的求商令,但是当时,郭氏是真心想要做生意的,但卓氏却是想着打白门白雪的主意,并没有生意的诚意,在这种情况下,受不得激的北秦伯出手杀了卓氏两人。结果算是和卓氏结下了仇。但是生意人,哪有什么真正的仇呢?卓毅自然想要修复与北秦的关系,可惜,在北秦看来,卓氏已经上了黑名单,怎么可能还和他们做生意?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成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郭亘却可以和北秦自由的做生意,在赵国人人都没有足够的盐吃的情况下,郭亘却有大量的盐可以出售,从而赚大钱。这点分外的让卓毅眼红,于是他就跑到正在为太子语征中山不利的赵种面前说了:“我大赵现在谁都没有低价的食盐可以用,可郭家却是能够,他们私通北秦,在我们的西疆作乱,我们现在的主要军力都在中山,一旦我们的西方出了事,失了蔺邑(赵国的一块地方,后封给了韩厥的后人,故而后来就以蔺为姓,蔺相如就是此蔺门中人。),三水(生水、辱水、区水,于西河主干之边,一段的河流里,后来叫无定河。)再不复存,那时,我们赵国在西面的蕃屏就会尽失,再也没有了!”

赵种一听,就吓了一个大跳。这是有原因的,在当时,魏国的主力大军还在离石要塞里,赵军有五万左右大多是杂兵的在蔺邑、皋狼,顺着西河,这里自然是最富庶的,可并不是说三水那里就没有所产了,那里大大小小也有过三十万的民众,他们靠着三水,有着足够的粮产,正是这里的粮产,加上西河的农田,这才是赵国在西部的主要军资来源所在。一旦这里给北秦攻下了,那赵国就等于失去了整个的西部,到时两国只怕就只能隔河而对。那时,北秦放兵南下,本来得到的定阳就有可能再次丢失!如果丢了定阳,那就意味着魏国的侧面再也不受赵国兵锋的影响,魏国就不会再有后路之虞,就可以把军力再次放在和赵军争雄之上。

只是丢了三水,但是对于赵国来说影响得多大?赵种自然是要吃惊的了。

卓毅话语放大,关键所在就是郭亘勾结北秦,要献三水之地给北秦。这也是有原因的,在早前,魏王曾经封了一块地和上万户农给北秦伯,当时的北秦伯是忠心耿耿北信君,国家也是东骑国,赵国自然是不放在眼里的,小小戎国,算什么?故而赵国很自然的把定阳给攻下来了,原本有很大的一批是属于北秦伯的财物见风化影了。不但如此,赵国还为此和北秦伯闹得不愉快。这里面笑得最大声的自然是庞涓了。利用北秦伯的国力军力,对付赵国,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如果在当时搞死了北秦伯,那就更好了,一个威胁去除了。所以虽然公子卬把庞涓给告了,可魏王一点也没有责怪庞涓,反而为着文武失合而高兴着。哪天要是文丞相和武大将军同心同德了,他这个大魏王反而会难做。

所以赵侯一惊之下,就叫来了郭亘对话,因为郭亘也是一个大商,不是可以说抓就抓,说拿就拿,如果真的这样做,会吓得商人们人人自危,赵国已经很穷了,如果再把商人吓跑光光了,那岂不是更穷了?由此可见商人的地位并不是那么低的。听到招唤,郭亘就来了。

但见郭亘青布的衣袍,相比之下,可是比卓毅要寒酸得多得多。“主上相召,郭亘来了!”

赵种一时反而不好开口了。卓毅自然要发难,道:“郭亘,你家里的那些盐是从哪儿来的?”郭亘自然有对策,道:“这是臣向雍容典雅大商号里采购的,我家里的盐都有帐可查!”卓毅哈哈大笑,道:“说的好!”他语声一顿,然后厉声道:“郭亘,你还不承认你背主之事!你一直以来,在赵国生活,在赵国行商,但是到了现在,却是里通外国,以谋一己之私!此罪尔不欲认吗?”郭亘淡淡道:“欲加之罪,至少也要说出个罪名来吧,昔日孔子不问而诛少正卯,你卓毅也想学学那个迂儒吗?”他表面说的是卓毅,其实是暗指赵种。

赵种脸上顿时不大好看了,但是郭亘说的是卓毅,他也不好废话,可谁让他喜欢的卓氏的小女呢?自然要偏爱一番了,可是赵种自认自己也不是一个昏君,为了女色可以偏爱,但是不能盲目的去偏爱。卓毅说道:“天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歌一曲 最新章节第521章 穷极思奔,网址:https://www.wx74.net/112/112326/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