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歌剧的开端(2/3)

作品:《秦歌一曲

戊午日,整个联军渡过大河,周武王循诸侯的请求,再作动员。指出商纣不以夏亡为镜子,而且罪恶超过夏桀,是自绝于天,不可不伐。希望大家不以一心一德,以立不世之功。戊午的次日即已未日,这天正是冬至。黎明的时候,周武王亲自检阅了联军,在北上之前,武王又作动员,再次说明伐纣是恭行天罚,要求百夫长以上的军官,都要果毅勇敢,帮助自己的君主,多立战功。盟津离纣都约四百里,已未离癸亥只有六天。他们于是“选马而进”。从而大大提高了进军速度。终于在癸亥日,“朝食于戚,暮宿百泉”。在共邑百泉,埋锅造饭,稍事休息,大军便向牧野进发。周师联军到达牧野,已是“厌旦”时分。周武王下令停止宿夜,士卒欢乐歌舞,以待天亮。当周师东来时,帝辛曾使胶在鲔水候周师,诘问去向。

当帝辛知道周师要进犯京师的消息后,不禁拈须大笑说:“你周,也不过是一个要方里的小国,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岂不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所以,帝辛把武王的兵犯朝歌,根本没放在心上。另一方面,帝辛伐东夷的战争正处在上风,由于采取了穷追猛打的战术,经过一个多月的血战,东夷终于被征服。但在这个时候,牧野大战开始了。

帝辛五十二年正月甲子,天色微明,但见周武王在文王木主前,举行“岁祭”,接着武王左拄黄钺,右执白旄,到军前作战前誓师,说:“举起你们的戈,提起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听我誓师。”武王在这次誓师的话中,除再一次揭发帝辛的罪行外,特地举出了帝辛重用四方逃亡的罪囚这件事,这是最能触及方国诸侯对帝辛仇恨的。继而武王又一次表白了自己是恭行天罚。并宣布了战争进退击刺的节制,以明陈战纪律,以期获取全胜。誓师之后,武王令师父与百夫,到帝辛旅前挑战。于是尚父率戎车三百五十乘,士卒二万六千五百人,虎贲三千人,冲向商旅。但此时的商军主力还在东夷,在朝歌急切间集合的商军数量并不多,最后没有办法,商军把那些奴隶进行了一次武装,利用奴隶和周军战斗。

两军展开了生死的搏杀,死伤者累累,直到最后,周军开始向奴隶军团进行讲话和行贿,在这种的情况下,奴隶军团面临了不稳,周军趁机发动进攻,最后奴隶军团大败,周军攻入了朝歌。历史在这一刻发生了变化。玩过“太阁立志”的人都知道,打天下,你不要把整个天下都打下来,只要你打到了一定的程度,天下就自然而然的臣服于你。这叫望风景从,也叫传檄而定。由于周军拿下了朝歌,在这样的局面下,那些过去一直臣服于商的部族都站起来了,因为商的国策是要把松散的部族进行统一。但周要做的是继续保持这种分封冶,于是随附的诸侯都站了起来,他们一下子团结到一起,向商军进攻,并拥立周为盟主。由于当时的国家还是城邦国,也就是说,商国的财富人丁奴隶都在朝歌,朝歌给攻破了,周军再有损失,也全都着补回来了。于是周军利用商国的财富,把军队恢复并进行奖励,重振了周军的士气,又大量的征招了奴隶入军,向着商军的残余兵马进行攻击。

失去了朝歌,商军主力困在了东夷,这个已经给打服的东夷又开始蠢蠢欲动,商军一夕之间,四面楚歌,相信可以比拟于后来的西楚那个杀千刀的霸王!在这样的条件下,商军的下场是可想而知的。在周军的进攻下,商军的士兵心怀自己的家人,向着周军纷纷投降,最后商王帝辛大恸之下,自焚惨死。其后,商王疫,周得天下,三年后,武王薨。

在这段的历史里,猗涟做的很成功,她把北信君写的《东夷战记》后半段商王和苏妲己那如凄如怨的爱情刻画至深。当然,这里面也有北信君的提点。这本就是很正常的一种概念转换。什么叫概念转换呢?最好的比喻对象就是清宫戏。在清宫戏里,除了《康熙大帝》之类骗人的玩意,都是次要的,真正吸引人的是如《还珠格格》、《孝庄秘史》、《太子秘史》、《太祖秘史》之类的作品。在这些清宫戏里,导演用了十分恶毒的一种修辞手法。

《还珠格格》、《孝庄秘史》、《太子秘史》、《太祖秘史》这些作品都在故事的选择上则重了人物的爱情,而不去考虑其它,过分强调这些人物的情情爱爱,值得讽刺的是,那大多甚至全部都是假的!但却让老百姓甚至有些有历史知识的人不知不觉的回避了对满清这个造成中国落后两百年的蛮夷的厌恶情绪,反而用一种看偶像剧的欣赏来看这些故事!最典型的是《太祖秘史》,大概导演也是知道努尔哈赤那个老酋奴的确不是什么好鸟,强要写他在军事政治上的成就等于自暴其丑恶,所以精力放在了他和女人身上的故事,还安排了多个女人,借这些女人的嘴说他多伟大,多了不起。就算是如,《康熙大帝》或《雍正王朝》之类的,也只是强调这些丑人的所作所为,但并不强调这些人的真实成就。因为他们只是开创儒家的文明和儒家的文化,所谓盛世也仅仅只是这些腐朽的儒文化的盛世而已!

当然,在历史的角度上,这的确是丑恶的,但如果从包装与宣传上,却无疑是成功的。

所以,重点包装大商之王这个值得争议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歌一曲 最新章节第507章 歌剧的开端,网址:https://www.wx74.net/112/11232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