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当场长了(3/3)

作品:《我修非常道

结果等他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时,张方清不知道走了好久了。

办个养猪场也不是什么大事,仙基桥这么大,建个养猪场容易得很。仙基桥乡亲一起出力,没多久就把养猪场给建好了。正好山上的猪草也长出来了,周茂林又让肖银顺跑了一趟集市,把集市上出售的猪崽全部买了回去。一口气养了一百头。用周茂林的说法,没有一百头猪,不好意思叫百头养猪场。

这一百头猪崽差不多把仙基桥的家当全部扔了出去,不知道要积攒多久,才会让仙基桥的小金再次充实起来。

仙基桥大队的人经常看到周茂林先是跑到茶场,然后又跑到养猪场,眼望着蓝蓝天空,大喊一声:猪啊!你快点长大!

还好那一百头猪崽长得很茁壮,一头都没有折损,不然的话,周茂林不知道会不会哭。

眼看着秧田里的禾苗已经青青葱葱,微风吹拂,翩翩起舞。这是到了插秧的时节了。

青年农场的知识青年们早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了。水田还是仙基桥的乡亲牵牛过来帮忙犁好的。

“这一阵,夜校先停一停,大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插秧上面。茂林记说了,插秧必须争分夺秒。这秧门期时间有限。越早将秧苗插下去,对禾苗的生长越有利。

“咱们的稻种出了点问题,秧苗长势稍微差一点,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再出问题。否则我们的口粮还得朝着仙基桥伸手。根据上级精神,今年还会有一批知识青年来咱们青年农场。我们不光是要满足我们自己的口粮,还得准备好这些后来的同志的口粮。”赵建国的话刚说完,青年农场大坪上开会的知识青年们便是一阵闹哄哄的。

“还会有人来啊?”

“是啊。难道要把所有的年轻人都赶到农村来么?”

“难道你们还没看出来?我们这些人就算待在城里,有地方安排我们么?现在粮食短缺,把我们这些吃闲饭的全部赶到农村来自生自灭,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么?”

“你怎么这么说话?来的时候,谁强迫你了?还不是自己主动写志愿过来的。现在尝到了苦头,就说这样的话,是不是太不应该了?”潘小玲看着刚才说话的那个男青年。

那个男知识青年有些不敢面对潘小玲的审视,低下了头:“我就是随口说说,发泄一下心里的烦闷而已。”

“既然当初是自己决定下乡的,就不要怨天尤人。”潘小玲说道。

赵建国也趁机说道:“潘小玲同志说得没错。当初,我们是满怀一腔热血上山下乡,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打退堂鼓。其实从下乡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很多事,从这些事里面,我们得到了痛苦的教训,但是这些经历也让我们成长。我从来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而且要坚定的走下去。如果我们没来仙基桥,也许我们还在城里无所事事。但是在这里,虽然很辛苦,但是没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建国说得对!我们有缘走到一起,就该齐心协力。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发挥我们的才能。为什么不能够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创造一片天空呢?”戴复东立即呼应道。

知识青年们一下子热血再次沸腾起来。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会再次低沉,也许是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也许是经历种种磨砺之后,但是至少现在他们已经有了继续下去的斗志。

因为第一次插秧,为了让秧苗插得更好看一下,知识青年们特意让两人专门拉线,其余的人则将秧苗插在那条线上,插完一行,然后继续将那条线前移。这样插出来的稻田确实很美观,但是他们的进度却因此非常缓慢。一二十个人,一天的功夫竟然才插了三四亩田。这样下去,青年农场的稻田半个月都插不完。快要到秧门期了。

“这样下去可不是个办法。这秧不能够及时插下去,会坏掉的。”赵建国可没忘记周茂林的告诫。

“可是现在我们的速度根本提不起来。”戴复东说道。

“我看插田不要讲究好看,插下去保持一定的行间距就行,没有讲究那么美观。两个拉线的人完全就是浪费劳动力。另外因为对齐,也耽误了不少时间。现在这种情况,我们没办法讲究美观。”冯万林说道。

“我赞同冯万林的意见。禾苗只要保持适当的行间距就行了。排那么整齐也不会增加产量,反而是耽误我们的时间。仙基桥人插秧,就不像我们那样拉线对齐。他们速度快得多。”吴婉怡说道。

“他们本来就比我们熟练。比我们快不是很正常么?”周祥林说道。

“是很正常,但是他们一天一个人差不多可以插一亩田,我们才插了多少?这样下去,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够把所有的田都插好。”吴婉怡说道。

“都别吵了。这样下去不行,得赶进度。我同意不再拉线,但是行间距要注意保持。大家插秧的时候,自己估摸。”赵建国说道。
本章已完成! 我修非常道 最新章节第229章 当场长了,网址:https://www.wx74.net/15/1577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