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磨勘(1/2)

作品:《铮铮大宋

就像种谘猜测的,种谔已然心动。

不可否认,如今他在任宫内任三班奉职,在寻常人眼里也是个了不得的差事,但说到底还是朝廷念及其父种世衡生前功劳授予的荫补官,说得难听些,是他父亲的病故才换来了这个位置。

但在此之后呢?

实话实说就剩不下什么情分了,只能靠自己慢慢地熬资历,等熬到一定年限便可“磨勘”,即考绩升迁制度。

正常情况,文官是三年一勘,武官是五年一勘;若期间犯下过错则少说延期一至两年。

待磨勘期满后,还需要有人举荐,且举荐者必须得有举荐的资格,即官阶和职务必须达到一定的阶层。

以种谔举例,他是在其父种世衡病故后一年才被朝廷荫补为三班奉职,迄今为止已在这个职位上任了快三年,勉强已经有了“磨勘”的资格。

鉴于武官五年一磨勘,正常情况下种谔要再熬五年,才能在举荐者的举荐下,提一级官,迁为左、右班殿职;之后再熬五年,经举荐迁为左、右侍禁;又五年经举荐迁东、西头供奉官。

历经十五年,介时至少三十五岁的种谔,才勉强可以和如今的王中正平起平坐——之所以是勉强,只因王中正供职于入内内省省,较入内省的地位更高。

之后又五年迁大使臣,即内殿承制、内殿崇班阶。

又五年,可升皇城司辖下诸司副使,比如洛苑副使、六宅副使、供备库副使等,此时为从七品。

又五年,可升皇城司辖下诸司使,即副职改正职,此时为正七品。

在此之后可外任遥郡官,即遥郡刺史、遥郡团练使、遥郡防御使及遥郡观察使,品阶为正、从六品。

到这一步,三班官的升迁之路基本上就到头了,但此时若立下功勋,得到官家的特旨,那便可以再升一级,改“遥郡”为“正任”,如遥郡刺史变刺史,遥郡观察使变观察使。

这一阶除几乎不可能授予的节度使为从二品,其他都是正、从五品,而这基本上也是武官所能得到的最高品阶。

回顾整个磨勘过程,耗时整整四十年,介时种谔已年过六旬。

而这还是理论上的升迁速度,真实情况下,某些人在某个职位上一卡十几年,比比皆是。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要看是否有足够资格的人为你举荐,倘若找不到足够资格的推荐者,就算磨勘期满了也无济于事。

而种氏兄弟在朝中也谈不上有什么过硬的人脉,其父种世衡生前任环庆路兵马钤辖,说白了也不过就是正六品的地方官,少数关系尚可的京朝官,比如范仲淹、韩琦、庞籍,前二人当时已被出知地方州县,后者也算不上有过硬的交情,又怎么可能对种氏兄弟特殊照顾。

鉴于这种情况,此次赵旸主动前来招揽,态度诚恳、礼数尽足,事实上种谔就已经心动了。

虽说三班奉职这等皇宫守卫改任天武军营级副指挥使这确实有点亏,前者乃九品,而后者根本就是无品杂阶,但架不住这位赵小郎君来头来呀,考虑到自己就算身在宫内,若非特殊情况也未必能得到官家的青睐,以九品官阶换一个前途无量的靠山,孰轻孰重种谔自然看得清楚。

因此在接下来的酒宴中,种谔频频向两位兄长劝酒,随即趁兄弟几个喝地微罪,假意回忆昔日兄弟几人在父亲军中的经历,借机告知赵旸他两位兄长的擅长:“……我记得那时父亲任知青涧城事、环州知州……那时大哥、二哥为他左膀右臂,三哥出任粮官,四哥出任军尉……”

赵旸一边饮酒一边听着,时而若有所思地观察种家老二种诊及老三种谘。

之前他就看出种诊性子沉稳,虽穿着一身朴素的皂青官服,好似颇为儒雅,但骨架却显大,看起来颇为厚实,兼之隐隐有大将风范;而相较种诊,种谘看上去稍显消瘦,但反应更为迅捷,这大概与其年幼时在其父身边担任粮官有关。

一个是称得上全盘了解军中事务的将才,一个有熟络军中后勤事务的人才,毫无疑问,若两人连同被其称之为“勇”的种谔一同加入天武第五军第一营,种诊担任“主将”、种谔作为“勇将”、种谘出任后勤粮官,光这三兄弟就足以撑起一个营。

但遗憾的是,种诊、种谘二人看上去并不是很乐意。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种诊、种谘听弟弟种谔无缘无故提及昔日之事,立刻就猜到了弟弟的意图,心中暗骂,但又不好当着赵旸的面打断,只能反过来劝酒,以便阻止自家弟弟再继续透露下去。

谈不上自私、也谈不上不顾兄弟之情,毕竟他俩也要为自己的前程考虑。

他俩如今一个在将作监担任主簿、一个在太常寺担任郊社斋郎,都属文官,升迁较武官更为容易、地位也较武官更高,既然有机会脱离武官的深坑,为何还要再踏进去?

硬要说有什么迟疑,那也只是因为赵旸——毕竟他俩也知道这位小郎君来头不小,不知为何深受官家信赖,但相较目前担任武官的种谔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投奔这位小郎君,身为文官的他俩,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铮铮大宋 最新章节第四十一章:磨勘,网址:https://www.wx74.net/418/418884/41.html